AI 的「自我審查」現象

     

最近我問了 Gemini 一個關於台灣名媛的問題,語氣算不上爆料,頂多是溫柔八卦。然而回答竟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——像極了哪個官媒新聞主播的口吻:


>「未經證實的傳言不宜輕信和散播。」  

>「建議關注公開媒體報導,保持謹慎的態度。」


這番發言,若配上套裝、襯底國旗,再加幾句「理性聲音」、「謠言止於智者」,那不就是某地發言人嗎?

### AI 語氣怎麼變成「公安式溫柔」了?

不少使用者發現,無論是 Google 的 Gemini、OpenAI 的 ChatGPT,還是 Anthropic 的 Claude,當你問起名人私生活、政治黑幕,或哪位太太與哪位高官關係「煲湯級親密」時,AI 的回答開始出現共同特色:


- 口氣柔和,實際上是**嚴詞否定**  

- 不給答案,轉而**教你怎麼做人**  

- 拒絕探討,但強調**要有責任感與媒體識讀**


這種話術被戲稱為「AI 謹言令色模式」,背後其實並不神祕。

### 是誰教壞了 AI?

很多人第一時間懷疑:是不是中國網軍在餵資料,導致 AI 一問八卦就像審訊?

其實不太可能。Gemini 是 Google 開發的模型,根本不在中國營運。若要靠「小粉紅留言」餵壞模型,得突破多層過濾與資料審查,難度極高。這不像把維基百科改一改就能影響 AI。

真正的元兇,是——**「美國矽谷的法律部門」**。

### AI 的腦袋,是律師寫的

別忘了,大型語言模型不只在產出資訊,也背著數十億美元的商業壓力和名人毀謗風險。一旦模型不小心講出:

- 「A 跟 B 有不當往來」  

- 「某藝人曾送禮給官員」  

- 「某政策可能涉及利益輸送」

——被告只是時間問題。

所以矽谷的律師團給模型加了一層又一層的「社會安全毯」:只要你問的內容觸碰到人名、敏感地區、政治、八卦,它就會自動切換成「客服人員」語氣,變得委婉、無害、完全不沾鍋。

### 我們是否需要一種「敢說話的 AI」?

AI 如果只能回答無公害知識,像「地球有幾層大氣」、「咖哩怎麼煮」,那還算不上真正有思想的助手。我們真正需要的,是能與我們**討論真相、懷疑權威、推敲事實與傳聞**的對話夥伴。

不是那種:

>「小心言論!轉發有風險,聊天也要注意溫度。」

而是那種會說:

>「我找不到證據,但這個傳言最早出現在 20XX 年,來自某家媒體報導,可信度中等。你想不想一起來查查它的真偽?」

---

我們不是要求 AI 起來造謠,而是希望它別太像「學過溝通技巧的紀檢委員」。

下一次,當你問起一位名媛是否曾為官夫人煲過湯,AI 給你的不只是「請理性看待傳言」,而是:**「據我所查,這鍋湯,真有一點香味。」**















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德國工藝絕世獨立,中國製造雕蟲小技 ?

Netflix 好萊塢電影排行榜

Netflix(科幻電影)IMDb/爛番茄 全球評分